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建材报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
一枚硬币,两个面孔。
如果我们将垃圾污染比作硬币的反面,那么它的正面又是什么?
有专家称,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你消耗多少资源,就产生多少垃圾。反过来,你有多少垃圾,就应该转化成多少资源。
垃圾除了只是一切废弃物的通俗说法以外,还有个学术名称,就是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废物、建筑废物、农业废物、生活垃圾、污泥、粪便、医疗废物等。
其中,据统计,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由此产生建筑垃圾134亿吨,若单纯堆存将占地335万亩。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
但在数字背后,却蕴藏着这些建筑垃圾可转变成资源的巨大潜力。
根据上海市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估算,如果2020年这些建筑垃圾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可以创造1万亿元价值。尤其是建筑垃圾经分选、破碎、筛分加工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骨料资源重新利用。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对它们不加以合理利用,将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也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欣喜的是,当前,我国已成功研发了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说,中国的现代科技,完全可以支持建筑废弃物100%资源化,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我国目前对建筑垃圾处置的产业化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建筑垃圾以及寻找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发展途径十分必要。因此,推广全国范围内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迫在眉睫。
建筑垃圾到底是什么?
在研究什么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之前,我们先来揭开建筑垃圾的本来面目。
前些日,记者忙着装修新家,被物业告知装修产生的各种垃圾需自行运走。于是记者便拨通了小区门口贴着“拖运垃圾”纸条上的电话号码,要求拖运装修垃圾。不一会儿,一个小卡车便径直驶入小区,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手中拿着很多麻袋,这就是运走垃圾的全套设备,最后我们以260元一车的价钱成交,运走了全部装修垃圾。
如果走在街上,随便问路人什么是建筑垃圾,或许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这种自家产生的装修拆卸垃圾,没错,这是普通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一种建筑垃圾。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普通大众在面对建筑垃圾时,大多是“看得见、看不起、看不懂”的态度。
那么,究竟建筑垃圾包括哪些范畴?它到底有哪些危害?
记者查询百度百科,有了如下定义。
所谓建筑垃圾,是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按产生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工程泥浆等;按组成分类,建筑垃圾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
记者在采访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先福时,他首先向记者提供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
全国城市建筑物、构筑物产生的废弃物在2005~2014年平均每年产生15.5亿吨,未来10年,平均每年新产生建筑废弃物25.5亿吨。
全国公路路面废弃物在2005~2014年,平均每年产业7.5亿吨。2015~2024年,预测每年平均新产生路面废弃物10亿吨。
综合以上两项,中国建筑废弃物存量超过200亿吨。每年新产生35.5亿吨。
接着,他又详细介绍了建筑垃圾的几大特征。总体来说,建筑垃圾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持久危害性和复杂性。
所谓“时间性”,就是建筑物、构筑物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是必然的。“持久危害性”,是指建筑垃圾的填埋不能自然降解,污染地下水、土壤、空气,占用大量土地,这些垃圾若不及时资源化,将持续危害超过百年。在“复杂性”方面,建筑垃圾中含有机物、无机物,不仅有建筑物本身产生的废弃物,还有部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沥青垃圾等。
无论是建筑垃圾数量的日益庞大,还是其独有的复杂特征,我们都可看出,建筑垃圾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隐患。
建筑垃圾都去了哪里?
在文章前面记者所讲到自家装修垃圾被运走后,我们不禁问,这些垃圾到底去了哪里?这就提到了关于建筑垃圾如何处置的核心问题。
“其实他们从你家运走装修垃圾后,就随意在附近找个坑,把这些垃圾埋掉。”据一位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建筑垃圾进行轻度分拣;二是未经任何处理的建筑垃圾被运到郊外或者农村,进行露天堆放或填埋。这是十几年来我国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方式。
近两年,我国社会各界对垃圾填埋表示质疑。具体来看,建筑垃圾被填埋在城市周围后,不仅占用土地,而且造成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产品的生长、产量和质量,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河流堵塞、排涝困难,特别是其中含有各种重金属、有害放射性物质和化学物质严重腐蚀和污染的地表水,通过雨水渗漏严重腐蚀和污染地下水,危害极大。
更要引起重视的是,填埋带来的危害不仅是污染环境,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专家指出,长远来看,城镇化是一个外扩的过程,有朝一日,当需要在建筑垃圾填埋的土地上进行建设时,建筑成本将大大提高,如果缺乏长远规划,被填埋的建筑垃圾根本无法作为地基使用,还要面临建筑垃圾再转移的问题。
在如此棘手的局面下,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答案当然是有的。“建筑垃圾资源化”,这个概念正逐步浮出水面。
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2005~2014年的10年内,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平均仅有5%左右,很多专家甚至认为不超过2%。与我国这一比率不足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欧美发达国家每年资源化率也已超过90%。
对比国际,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我国庞大的建筑垃圾到底应何去何从?
从垃圾到资源,仅有一个“再生”的距离
在了解建筑垃圾的方方面面后,我们再次回到文章的主题:什么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它到底能带来什么?它是建筑垃圾的最终归宿吗?
我们先来看个案例。
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成功应用于建筑施工的实践上,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于2006年用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建起了1座3层楼的教学楼,至今已建成近10年,公司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土建成的建筑面积为14000平方米的北京APEC停车场,也是以其过硬的建设质量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合理运用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与好评。
事实上,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再生”两个字可谓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核心所在。韩先福的一句话似乎最能准确形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思路和意义,那就是:来源于建筑的还原于建筑,来源于生活的还原于生活。
那么,建筑垃圾资源化究竟有哪些优势?
“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相当于每年节约出一座城市!”
“按每年节约15亿吨建筑砂石计算,可省电16.8亿度;省油1.69亿吨;每年开发利用10亿吨建筑垃圾再生活性微粉,可降低碳排放5亿吨以上。”
“不产生二次污染与二次处理费用。”
而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如果建筑垃圾资源能得到合理化应用,不仅能有效地提升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碳排放,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巨大贡献,还能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减少城市PM2.5产生和每年减少矿山及河道开采砂石15亿吨以上,使其再生产品和回收产品每年价值超过7000亿元,增加就业超过48万人,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利国富民的重大举措。”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郭海斌告诉记者,“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形成产业链后,能有效带动许多产业的需求和发展。”
毋庸置疑,与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填埋方式相比,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来说,建筑垃圾资源化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从5%到100%,一个传奇的诞生
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作用和意义后,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国际发达国家早已将其纳入全国范围内建筑垃圾处置的核心体系。
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到了什么阶段?我们在这方面是否拥有与发达国家同等的技术?我们是否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发?
先不急于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先来看接下来的分析。
文章前面,记者已经提到,我国目前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平均仅有5%左右。据了解,我国当前进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生产建筑垃圾再生砖,但产量不高,质量尚不稳定,应用工程有限。
必须承认,我国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尚处在雏形阶段,需要慢慢摸索和逐渐成熟。但在一个产业尚未成大气候的背后,是需要突破技术瓶颈这一核心环节吗?
两个数字就可回答这个问题。
国际发达国家目前最高利用率为95%,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已实现了巨大突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最终可达100%。
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建筑垃圾在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但目前的问题不在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上。当前我国有些建筑垃圾的处理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有的处理技术完全可以进行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的启动。
目前,北京元泰达建筑废弃物资源处理与利用一体化项目正是开启这一伟大创新之举,为建筑垃圾重生开创了神话般的新局面。
在业界,有人称之为划时代的革命,更有人称之为前无古人的传奇。
以北京元泰达建筑废弃物资源处理与利用一体化(项目)工厂为例,该项目主要再生产品有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建筑砂浆路用无机料与生态路材料、砂石骨料、活性微粉(替代水泥)、建筑陶粒、清洁燃气、木炭与助燃剂、生物杀虫剂与土壤改良剂等。
记者一行前往工厂参观时,就被展台上各种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产品所深深吸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建筑垃圾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在这些产品背后,支撑它们的无疑是精湛的技术。据韩先福介绍,这一项目有着独特的3个“100%”特性,其中,之所以能奠定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100%的当属轻质物能源转换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对于建筑垃圾轻质物的处置方式就是填埋,有些建筑垃圾是泡沫板,一旦粉碎,到处都是颗粒状的白泡沫,埋在地下也不能降解,难以处理。”韩先福非常有感触地说,“这个瓶颈的解决需要很多时间和耐力,需要集成很多技术,从实验室到终试,到工厂化生产,再到最后实现产业化生产,我们最终研发成功。现在我们处置轻质物的生产线一天能处理20吨的轻质物。”
如果说处置轻质物本身已是一项巨大突破,那么做到处置过程中的完全清洁更是国际首创。韩先福也非常自信地告诉记者:“由张颖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发的这项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是首创,具有唯一性。”
对于社会公众所关心再生产品和普通产品有何不同这一问题,记者求证得知,再生产品只要达到标准,和普通产品没有任何区别,社会各界不要对此存在误区。
欣喜的是,我们目前已经看到了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正逐步完善。成立于2013年12月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是由新奥公司牵头,他们同样怀有美好愿景,欲将年产数十亿吨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该联盟从筹备到2014年的四年间,完成了70多项联盟标准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在技术监督局的备案工作,并于2014年12月26日正式发布。初步建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标准体系,属于全球首个建筑垃圾标准体系。
总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除了需要提高全民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认识外,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企业的广泛参与和研究单位的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