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显著的变化是随着水泥企业的加速进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的三种力量指什么?
主要指以下三类企业,一是建筑施工企业旗下的混凝土企业,典型代表如中建商混、上海建工混凝土等企业(不妨称为第一方混凝土企业),二是水泥企业旗下的混凝土企业,典型代表如华润混凝土、冀东混凝土(不妨称为第二方混凝土企业),三是独立于建筑和水泥企业之外的混凝土企业,典型代表如江苏铸本、杭氏等企业(不妨称为第三方混凝土企业)。
二、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三种力量的特点和优劣势。
第一方混凝土企业背靠施工企业,涉足混凝土行业最早,对行业比较熟悉,拥有稳定的业务来源,业务规模都不小;劣势是此类企业大多定位于内部配套,大多数企业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不够,但随着中建商混等企业的相对独立、专业化发展,此种局面也在改变。
第二方混凝土企业依托水泥企业,具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相对的成本优势,实力雄厚,后劲很足,劣势是进入行业时间较短,对混凝土行业的特性还需适应,目前实际的业务量并不大。
第三方混凝土企业数量最多,进入行业时间比较早,多年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摸爬滚打,对混凝土行业特性理解非常深刻,全国各地均不乏已具有较大规模、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很高、对客户粘性较强的第三方混凝土企业;但劣势是相对缺乏长期稳定的上、下游资源支持,大部分企业的规模不足,发展后劲受限。
三、中国商品混凝土行业三种力量的管理现状。
第一方混凝土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国有建筑企业的管理特点,管理相对规范,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制度流程齐全,但存在人员冗余、激励性不足(平均主义)、缺乏目标导向、成本高企、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应用不足等问题。
第二方混凝土企业主要延续了水泥行业的管理模式和特点,管理手段相对完善和先进,员工素质很高,战略前瞻性强,但存在原有管理体系不适应混凝土行业特点等问题,要建立一套符合混凝土行业要求的管理体系、确保“战略落地”还需较长时间。
第三方混凝土企业的管理基础大多比较薄弱,很多都是从一个站、十几台车的“小作坊”企业发展起来,人治色彩和机会主义特点浓厚,高层管理者主要着眼于获取资源和关系,长期战略思考不足,不重视规范化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应收款等风险高,跑冒滴漏现象突出,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面对未来,三种力量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首先,预测一下未来中国混凝土行业的竞争格局。从产业演变的规律和行业发展现实推演,中国混凝土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逐步提高,中大型混凝土集团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大多数中小型混凝土企业难以摆脱出局或被并购的命运,能够坚持下来的中小型混凝土企业主要是那些在细分市场上(某些区域、某些特种混凝土等)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在此种背景下,对三类混凝土企业分别提供一些框架性发展思路,供参考:
对于第一方混凝土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明确混凝土业务的地位,如果仅是为建筑业配套,则未来空间不大,如果想做成一块重要业务,则必须给予其相对独立于主业的发展空间,整合内部资源,加大投入,剥掉包袱轻装上阵;另外一方面则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承揽业务、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迅速提升该业务的专业化能力。
对于第二方混凝土企业,最关键的是增强对混凝土行业复杂性的认知、迅速了解混凝土行业的特性,不能仅仅用大工业化的思路来做事,具体策略可以是与专业的第三方混凝土企业合作、获取资深的混凝土高层从业人员,同时“放下身段”踏踏实实的做几年,打造一套符合混凝土行业特点的业务和管理系统。如果仅仅从国际对标经验来看(国际十大混凝土企业大半都具有水泥背景),第二方混凝土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可能最强。
对于第三方混凝土企业而言,核心策略无非两条,一是继续提升专业化和精细化,加强战略前瞻性,尽快引入现代管理机制,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并迅速做大业务规模;二是积极谋求与大型水泥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结盟的机会。